送交者: Passer-By-From-Texas 于 March 28, 2010 17:09:19:
回答: 非常感谢你的探讨! 由 梦冬 于 March 28, 2010 01:20:32:
谢谢你的指正。显然,我是“心猿意马”了(笑)。
我觉得,追求“最根本的人性”不是他(她)们去那里的主旨,一个社会生活越是sophisticated,其所揭示的人性越多、越精彩,但是,难度大(小艺术家们望尘莫及)。
“最根本的人性”是什么?其实每天新闻里比比皆是,在现代都市背景下有些boring. 艺术家要的是dramatic and contrast. 视觉艺术,先求视觉上的震憾——图形元素是第一位、其次是内容。从大到Hollywood,小到local studio皆屡试不爽。Ken Rockwell的“What Makes a Great Photo”和“How to Create a Masterpiece”以简单的摄影语言在推销这个理论。
当年陈丹青在80年为完成他毕业project, 他去了西藏。当时,他担心一幅作品可能通不过,作了多幅,呈上了八幅。后来“震”倒一大批,才有了《西藏组画》这一说。后来去西藏的画家接踵而至,再后来摄影家也去了……。但是,陈丹青在谈到当年他去西藏作画时说:
“我画西藏组画时只想画得和米勒一样,追求我心目中法国式的现实主义。”陈丹青说,“我对西藏既不了解,也谈不上有多么深厚的感情,当年我把西藏的视觉经验当作法国绘画的替代,那是一种故意的误读。历史常被误读,西藏组画被神话,也是出于误读吧。”
“我根本不懂西藏,前一次进藏,我当成是“苏联”,后一次进藏,我干脆当成是“法国”了。要是没有去西藏的机会,我不知道我会做出别的什么事情。而当时所有认同西藏组画的人,其实认同的既是西藏,又是假想的欧洲绘画。就是这么简单。影响需要衔接。西藏给了我衔接的可能…………作为影响———假如真有影响的话———《西藏组画》是失败的,至少是未完成的。”
在休斯顿有位国内来的摄影师,吴大轸,他五十年代时就开始摄影。在休斯顿曾有自己的studio,是Houston Hasselblad Owners' Club成员。他在休斯顿博物馆开过西藏风光摄影展。我去其府上聊天时,他说他去那里的动力是那里的景,对民情还是skin deep. 这与陈丹青一样。如果我有冲动要去西藏,恐怕也是如此:)
那些第一、二批去的艺术家把most contrast图像给报道了,后来的艺术家或艺术爱好者就“东施效颦”了(笑),慢慢没“出息了(哈)。
哈!这个“大侠”sounds like lobster(笑),第一次被冠,很funny :) 休斯顿的Michael Chang或MichaelC是个精力充沛的小伙子, 见过他的照片但还未谋过面^V^. 好象他带着他的Canon去见过尤勤,写了些感受。听上去两位当年的同窗性格截然不同。尤勤的动人之处恐怕在他用文笔带出来的心灵,其摄影作品只是个载体。丝毫没有贬低之意。
我很难成艺术家——如果我还有梦的话,我心中杂念比较多:一是视家为终身大事、二是美食不厌其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