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 话 满 族



		 		松花江 



中华民族是一个由多民族汇集而成的古老民族,其中许多民族在神州大地的广阔舞台上,演出了可歌可
泣的历史剧目、并创作出了辉煌的历史画卷。曾经入主中原、建立大清王朝的满族就是人们所熟知的这
样的民族之一。

满族,全称为“满洲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且勤劳勇敢的民族。据可考的史料证明,早在先秦时期,
这个古老的民族就开始萌芽并形成于中国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

当时,中原人将其称为“肃慎”或“息慎”,到了汉代这个民族集中生活于松花江流域。中原人称其为
“挹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中均有记载。到了魏晋以后其称谓又被“勿吉”、“末
褐”所取代。(末褐,应有“革”字旁,很多字没有,只好借用同音字)随着中原汉人政权对东北地区经营管辖
的不断深入和加强,此时对满人先祖的记载更为细致。据载,末褐人“所居多依山水,渠帅(酋长)曰大莫弗
瞒咄……地卑湿,筑土如堤,凿穴以居,开口向上,以梯出入。相与偶耕,土多粟麦稷。其富多猪,嚼米为满,饮
之以醉。妇人服布,男子衣猪狗皮。俗以溺洗手面。于诸夷最为不洁。其俗淫妒,其妻外淫,人有告知其夫
者,夫辄杀妻,杀而後悔者,必杀告者,由是奸淫之事终不发扬。人皆射猎为业,角弓长三尺,箭长尺有二,常以
七、八月造毒药,傅矢以射禽兽,中者立死”。除此之外,文献中也有记载,指末褐人“俗皆编发,性凶悍无忧
戚,贵壮而贱老,俗无文字……死者穿地埋之,以身衬土,无棺敛之具,杀所乘之马于尸前设祭”。

以上两段文字,形象具体地将满族先人于近一千五百年前的生活习俗,从衣食住行到婚丧之事进行了淋漓
尽致的描写,其中难免有中原人对少数民族的歧视成份。不过这些珍贵的史料确使我们了解到满族是由
一个彪悍勇猛,能骑善射的狩猎民族发展起来的历史史实。

公元六世纪,与末褐人共同生活在东北地区(包括朝鲜半岛在内)的还有一个少数民族----高句丽(句,发“
勾”音,由于汉人读音较快,便将“句丽”二字连读,听起来变成了“高丽”二字,唐以後,史书记载也从
略)。这个民族自中国东北“古夫余”族分化演变而成,汉代以后一直受中原王朝的管辖和册封。但是,
他们时顺时叛,经常与北方其他少数民族发生战事,是当时东北地区的不安定因素之一。所以隋唐两朝多
次征讨,尽管这样,仍不能使其俯首帖耳,直至达到御驾亲征。

唐之前的末褐人就受治于高句丽人。由于他们不满于高句丽人长期的残酷统治,私下里便发展自己的势
力。同时,末褐人不断地使自己接触并接受先进的汉文化,开始学习汉文,仿模汉人礼数,迅速摆脱落后, 
逐步向封建化道路迈进。

武则天统治末期的唐圣历元年(公元689年)末褐人首领大祚荣,认为时机成熟,于是揭竿而起,大反高句丽。
他率众于长白山北麓的奥娄河(牡丹江)上游“据东牟山筑城以居之”(今吉林敦化敖东城)号称“震国”自
立为王。这座都城的残垣依然存在,城分内外两城。外城呈长方形,东西长400米,南北宽200米;内城为正方
形,边长80米,城墙为夯土筑成,现存一南城门。总之,其规模较小,规划布局也不统一。

震国,这个地方政权的建立,客观上为唐朝政府帮了大忙。首先,它替唐王朝削弱了雄据辽东和朝鲜半岛的
高句丽势力,同时稳定了松花江,牡丹江流域乃至整个东北地区的局势。于是,唐中宗李显于神龙元年(705
年)派御使张行岌前往东北招抚大祚荣,并为其带去中原的布帛、美女、诗书、工艺及宗教,这些正是末褐
人所求之不得的。

为了向唐表达臣服之意异于高句丽,大祚荣即派次子大门艺入长安城为质子,宿卫京师,以示臣附之诚。自
此,末褐人与唐密切往来,世代修好,商贸不断,并送留学生至长安太学深造,“习识古今制度”。唐开元元
年(713年)玄宗李隆基再次派遣郎将崔忻来敖东城,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遂去
“末褐”号,专称“渤海国”。 

到了渤海第三代王大钦茂时期(738—793年),正值唐天宝末年(756年)渤海势力日见强大,为了加强对黑龙
江流域的控制,大钦茂便将都城迁至牡丹江中上游地区,镜泊湖北湖头(今黑龙江省宁安县渤海镇),建都----
上京龙泉府。都城仿长安城建筑,政府机构亦仿唐制,设三省六部,大兴佛教,使用汉字,通行唐币……

经过近一个世纪的经营发展,至第十一代王大彝震时期(831—857),渤海国已经成为京、府、州、县齐全
“辖地方五千余里”,东到海,包括朝鲜半岛,南抵山海关,西达蒙古地,北至额尔古纳河下游和黑龙江流域以
及贝加尔湖以东的广大地区。下设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县。(五京的名称和位置是:都城
上京龙泉府,现黑龙江省宁安东京城;东京龙原府,现吉林省珲春八面城;中京显德府,现吉林省和龙西古城;
西京鸭绿府,现吉林省临江帽儿山;南京南海府,现朝鲜咸镜北道镜城)从此,建立了通蒙古、新疆、中原、长
安、南海新罗(朝鲜半岛)以及通龙原至日本的水陆商道,使东北地区真正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发,使中原的
汉文化,在东北地区乃至朝鲜半岛和日本等地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据统计,在渤海国的十五个君王中,先后遣唐使臣就有132次之多。渤海官员,使臣汉文程度极高,有的人所
写的诗文其韵律和意境可同中原诗词媲美。例如,渤海诗人释仁贞于唐元和三年(808年)写的《七日梦中陪
宴》就不失为佳作之一。

诗中写到: “入朝贵国惭下客,
七日承恩座上宾。
更是凤声无妓态,
风流变动一回春。”

由此,在渤海人与唐人的密切交往中,彼此的感情也不断加深。晚唐诗人温庭筠曾写有一首七律《送渤海
王子归国》就真挚地表达了这种深情厚谊。 
“疆里虽重海, 车书本一家。
盛勋归旧国, 佳句在中华。
定界分秋涨, 开帆到暑霞。
九门风月好, 回首即天涯。”

二十多年前,本人在吉大读书时,曾有机会到渤海国都城遗址--上京龙泉府(现称东京城)去实地考
察。记得那是瓜果正熟的季节,我们住在牡丹江师范学院,该院领导非常热情,不但每天招待我们可口
的饭菜,而且每天都让我们吃到香甜且面得起沙的香瓜。那是我记忆中最好吃的香瓜,以后再也没有遇
到过。所以,对那次考察也自然让我难以忘怀。

上京龙泉府遗址位于一片开阔的台地之上,不远的东南方横亘着一座不见峰峦的平顶高山。其样子甚为
奇特,宛如一只巨兽俯卧在那里。用堪舆家的话说:地望极佳,藏龙卧虎,有帝王之气。当我站在这座
于历史上显赫一时的古老城址面前,自己仿佛通过时间的隧道,置身于当时的盛景之中。我看到了:高
耸的殿宇、繁华的坊市、车水马龙的街道……

从城址南部的乡间公路上,极目向北望去,整个废墟早已失去了昔日的雄伟,残墙断壁却仍在诉说着往
日的辉煌。一座用玄武岩(火山爆发后形成的一种岩石)雕制的高大石灯幢,经过千余年的风雨,完好
无损地矗立在古城内。据当地人介绍,时常有一些日本人、朝鲜人来这儿参观。不知道他们为什么对此
这样感兴趣。

经过测量、勘察,使我们得知:该城是原汁原味仿唐长安城的格局建筑的。外城平面呈长方形,周长十
六公里,地基用大石,墙为夯土板筑。基宽7-10米,残高1-3.5米,墙外有护城 河。城门十座,东西
各二、南北各三。清初尚见“城门石路车辙宛然”的情景。全城道路有十一条,其中以贯穿南北的中央
大街为最宽,正好是88米。它犹如长安城内的朱雀大街,把整个城分为东西两区,交错的街道又把全城
分割成八十余个里坊。里坊为居民区,每坊间有小路相通。

宫城,也是内城。平面呈长方形,周长3968米,墙用玄武岩砌筑,残高3-4米。宫城有南北两门,现存
门楼柱石直径70余厘米。宫城内发现宫殿及其他建筑址37处,其中一座大的宫殿址,东西长82米,宽28
米,前排列有40个大型柱础石。当时,我们在宫城内的路边还看到了残留下来的,很可能是当年王室用
过的水井。我使劲往里看,里面只有堆积的泥土,其它什么东西也没有。可是,当地百姓仍然美其名曰
--“八宝琉璃井”。

上京龙泉府作为渤海国都城,前后达160年之久。 

公元十世纪末叶,这个在历史上红极一时的渤海王国(698-926年),历时229年,于公元926年被兴起
于蒙古草原的契丹族--辽政权所灭。从此,渤海人便生活在异族的统治下,渤海的称谓也渐由“ 女
真”所取代。经过近两个世纪,女真人首领完颜阿古达帅众起义,推翻契丹统治,于公元1115年正月,
正式称帝。取汉名“min”,(这个字上下结构,上是“日”下是“文”,苍天之意)国号,大“金”,
设都会宁(黑龙江省阿城县白城)。

据《金史》所载,金太祖天辅三年(1119 年)命女真完颜部贵族,大元帅右监军完颜希尹创造本族文
字。“希尹乃仿汉人楷字,因契丹制度,合本国语,制女真字”。 这位完颜希尹,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历
史人物,而且还是一位博学多才,远见卓识的学者。他“ 性犹喜文墨,征伐所获儒士,必礼接之”。公
元1127 年,攻下北宋都城,虏徽,钦二帝,金银珍宝,百工技艺,图书典籍的人,就是这位完颜希尹。
得胜还师后,他被晋升为尚书左丞相。有了这样的人才,金朝的发展是可想而知的。

金代鼎盛时期,其疆域东到日本海,西到大散关,南到淮水,北到克鲁伦河与蒙古交界。领有今东北、
蒙古、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的广大地区。其区域行政机构名称曰“路”,金所辖共十九路。“路”
下设“府”、“州”、“县”。金自公元1115年建国至1234年被蒙古族成吉思汗所灭。共传九代,立国
120年。岳飞抗金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历史时期。

金政权灭亡以后,女真人分化成三大部分,即海西女真、建州女真、野人女真。建州女真主要分布于西
起抚顺以东,达鸭绿江,北抵牡丹江,绥芬河流域;海西女真居松花江中上游地区;野人女真是明朝对
散居在松花江下游至黑龙江下游女真人的泛称。

明朝万历初年,公元六世纪下半叶,任建州女真左卫都指挥使的努尔哈赤,以今辽宁新宾为基地,率兵
先后统一了建州各部,占据了东北广大领土,构成了对海西女真的严重威胁。据《满洲实录》载,自明
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努尔哈赤征服长白山和鸭绿江的女真部落之后,海西女真四部为抗拒努尔
哈赤的兼并,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九月,会合叶赫、乌拉、辉发以及蒙古三部等九路人马,出兵
三万,与努尔哈赤在浑河上游古埒口一带展开一场大战。

海西女真虽凑九路人马,但貌和神离,结果一战败北。叶赫部落贝勒布齐被杀,乌拉部贝勒布占泰被
俘。明万历二十九年(1602年)努尔哈赤编建黄、白、红、蓝四旗,加强新军训练。经过多次和亲、合
纵的反复之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努尔哈赤平息海西女真的扈伦四部,从而统一整个女真。最
后,发出了建立后金政权的先声。

从几十年的征战中,努尔哈赤认识到,夺取天下必以强军为本,于是他将俘虏残部尽相收编。于万历四
十三年(1615年)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正式建立八旗军。从八旗军的兴起到八旗军的形
成壮大,也完成了从女真族到满族共同体形成的全过程。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25年3
月定都奉天。公元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大清”,去“后金”之名。1644年满人入关进京,开始
了清王朝对全中国的统治。这是继蒙古族建立元朝后,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又一个中国封建王
朝。清代定都北京后,历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时267
年。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才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自清入关以后的历史,大家都已十分清楚。起码,从近十年来铺天盖地的电影电视中早已领略。因此,
不再赘述。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一个具有自身发展历史,又有本民族语言文字,庞大而显赫的民族,
在进入中原大地以后,却在极短的时间内被汉文化所淹没。至今,其语言、文字、风俗、习惯都随风而
去,踪影难见,一切成了有名无实。这种现象不能简单地解释为“汉文化的博大精深”,如此说来,统
治过全国的蒙古族和在汉文化影响下成长起来的高句丽族后裔朝鲜族,为什么至今保留着自己的语言文
字和风俗习惯?所以,这确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其实,早在清王朝建立之初,朝廷就开始实施了一系列戒备、防范汉文化影响的举措。鉴于当年女真族
被汉同化的历史教训,皇太极曾传谕:“奋图祖发,勤求治理,惟恐子孙效汉俗,预为禁约,屡以无忘
祖宗为戒。衣服语言悉遵旧制……朕发此言,为子孙万世之计也”。入关以后,清政府又颁谕旨,要求
满人“自保其种,不自混于他族”,坚决禁止满汉通婚,力保本民族的独立生存。除此,清政府还在东
北修筑柳条边墙作为民族分居的界限。在北京城内清政府又规定南城为满人居住,并下令所有汉人立即
迁出。包括逢年过节、婚丧嫁娶、语言服饰、人事往来诸方面,满人都与汉人保持距离,维持自己的生
活氛围。尽管如此,仍然无法阻止汉文化的影响和诱惑,最后导致满族文化在短暂的时空内荡然无存。 

数日前,有人在网上问我为什么满人男子穿马蹄袖?为什么梳辫子?这个问题提的好。这使我想起了刚
来美国时在加州Stanford University,一位老美也提出过类似的问题。即,为什么称满洲族?为什么
建立政权叫作“清”?还有在场的两位中国小女子问到满人妇女头上饰物的来源等。其实真正要了解满
人习俗的由来或对满族进行深入的研究,本人以为,这必须建立在通晓满文的基础上。然而,众所周知,
现在满文早已成为了死文字,真正懂的人少之又少。1983年,笔者见到中国最权威的满文专家金启综先
生时,金先生一脸无奈,“现在真正乐于此道的人不多,我已垂垂老矣……真想掌握一门绝学,谈何容
易。”后来,有闻哈尔滨办了两期满文学习班,听了让人欣慰。可是,我们单位的领导就是不放我去,
其理由很简单:“学点儿什么玩艺儿不比那玩艺儿强,这叫不务正业。现在你看哪个是纯满族,算了,
别去了。再者说了,单位这么多人,你要去,他也要去,最后大家都要去,我们怎么办,让谁去还是不
让谁去?如果你真想去,等下回看情况再说。”嗨,领导说话就是艺术。下回,有下回吗?这种事儿下
回猴年马月有,谁也说不上。不过,后来据讲参加的人也真的不太多,使我的心里多少平衡一点儿。

话说回来,存在决定意识。当今在“对内开发,对外搞活”的市场经济大潮面前,究竟还有多少仁人志
士仍在锲而不舍学习满语,不得而知。

Stanford那位老美的问题,本人多亏平时积攒了一点儿库存,否则,还真应付不了。根据自己往日学习
和研究以及掌握的资料,为其作了如下解释。

清太宗皇太极于天聪九年(1635年)正式实行建国,去旧国号“金”,用满洲以名其国,定国号为“
清”。“满洲”之名是依据“满住”一词的音转而来,“满住”是女真语“君”之意。使用“满洲”国
名后,原女真人居住生活的地方,通称“满洲”,其族也自然称为“满洲族”。国号“清”字,是“
金”字音转而致。天聪十年四月十一日,皇太极改元崇德,正式启用“清”为国号,禁人称“金”;国
名“满洲”,禁人称“女真”。“满洲人”之称谓自此开始。《清实录》 有“禁人称‘珠申’(女
真),务令改称‘满洲’”的记载可为佐证。“珠申”即“女真”之对音的音转,也是“肃慎”以来的
古音。

帮助我翻译的小姐,把我的意思完整无误地转述过去之后。只见那老美不住地点头说,他曾问过几位中
国人,我的解释是最令他满意的,他口口声声说我是专家。我急忙予以纠正,说明自己一知半解,可是
那人坚持不懈。其实,本人自己心知肚明,我只不过是“半瓶醋”。专家可不是好当的,谈何容易。专
家要学富五车,要老老实实做学问数十年如一日。 

关于那两位小姐感兴趣的问题,使我又继续讲下去。她们的问题以及其他满族生活习俗问题,都与“老
憨王”--清太祖努尔哈赤有关。这在《清太祖实录》中有迹可寻,而且从民间流行已久的口碑资料中
更可得到印证。笔者在黑龙江省阿城料甸满族乡和吉林省永吉乌拉满族乡的农家土炕上,不止一次地听
到过一个美妙的神话故事。

相传,很久以前在长白山天池,天女恩古伦、正古伦、佛古伦三姐妹飞来沐浴。在她们戏水时,突然一
只神鹊飞来,口衔一颗红果,在佛古伦的头上盘旋。神鹊口中朱果,其香扑鼻、光彩夺目,令佛古伦惊
讶不已。她目不转睛地望着这只黑色的神鹊。这时,神鹊嘴里的红果却掉了下来,不偏不倚,正好落入
她的口中,遂入腹内。此刻,佛古伦自觉身怀有孕,不能飞升,便和二位仙姐话别。后来,佛古伦产下
一男孩,体态不凡,生而能言。用当年一位讲故事老人的话说,这孩子长得天庭饱满、地阁方圆,落地
就会说话。有一天,佛古伦对他说,“孩子,你是天之子。姓爱新觉罗,名布库里雍顺,你要去治理天
下。”随后布库里雍顺乘舟而下,来到鄂多里城。这个人就是“老憨王”努尔哈赤。(以下故事从简,
因打字水平低劣,加琐事羁身,请予谅解。)在努尔哈赤平息三姓家族的 戒斗、开创满洲基业的过程
中,曾经得到过一位年轻妇人和一匹红马、一只乌鸦、一只黄狗的救助才得以逃生。所以,满人习俗的
形成,大都与此有关。清政权奠基之初,最先规范的就是满人的生活习俗。男人的留辫子、过年时吃全
猪、于正房西屋北炕供奉“歪勒妈妈”,并且不能点灯等,都是为了纪念那位妇人;马蹄袖、不吃狗
肉、不戴狗皮帽子是为了纪念那匹马和那只狗;大年初一,每家每户院子竖立的木杆--‘缩脖杆
子’,并在下面撒五谷杂粮是为纪念那只乌鸦;满族妇女头顶的饰物,是为崇纪那只神鹊,以谢天恩。
同时喻示神鹊永在,佑其不断繁衍生息,发展壮大,长统天下。根据笔者的研究发现,满人入关前,女
人头上戴的是一个很写实的黑鸟头饰,而且口中含有一个欲坠的红珠。满人进京后,服饰日趋考究,富
丽有加,导致女人头上的鸟饰也变得抽象起来,并在上面配以美丽的花朵,以求更美。同时还把鸟衔的
朱果巧妙地设计成悬于一侧的长坠,链坠的下端是一个大珠,依然形象地展示当年天降神鹊的圣景。

上述的说法,也许会有人感到有点牵强,但是,也不可一概加以否定。

(2001年10月)


行文至此,我想应该打住了。不然会有又臭又长之嫌。本文初稿于1998年3月20日,近期才抽暇修改
始见天日。不过,忙乱之中难免有不正确的地方。在此,本人还要特别感谢老椰子、霍林河给予的支
持和鼓励,以及他们对吉大校友论坛的满腔热忱。同时,也要感谢诸位学友,谢谢大家耐着性子把拙
作读完。

--松花江又记
 
2000.10.24


| 吉网主页 | 校友论坛 | 吉大主页 | 与我们联系 |

Copyright @ 2000 All Rights Reserved - jid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