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暗 伤 】 ─ 关于《暗 痛》的讨论

【 暗 伤 】 ─ 关于《暗 痛》的讨论

嘻嘻 刚读过第一章,便想为《 暗痛 》写几个字。但树明跑
得很快,我跟得非常吃力,就拖了下来。到现在,已经
看完四分之一章节,感觉是大开眼界。说来好笑,在外
边也混了三、四年,书中的故事、人物 -- 除去地点
-- 却大半很陌生。

故事中首先登场的是王婆(修枫)和他的丈夫陈生(宏志)。
这两个人物作者着了重笔,形像、性格突出,是其他人
物不能比拟的。王婆那母老虎似的亮相,“有病”、
“讨厌”、“滚开”等言语,压住了她聪灵,努力,天
份、风骚等才气,大概等待着她的只能是人生中的悲剧。
陈生更惨,一个缺乏主心骨的男人,做梦都想当大官,
却也只是个副部长。他梦想着归去,又舍不得幼儿良(?)
妻,以及百万家产,只好给王婆抗长工,当浓咖啡“苦
客”、厨师和忙起来两天,不忙三四天一用的震荡器。

关于他们的命运,我可以从逻辑上这样猜测:他们留在
了美国“一起”生活,“同床”而“异梦”。王婆利用
某个机会捉住了她的博士生痛快地渲泄了一场,并保持
那种关系;而陈生不甘当苦力,随着卑鄙的老劳干起他
不屑的买办,好歹也赚些钱扬眉吐气一把。当然他也落
到了凯西的怀里。他有点后悔,后悔之后再干。一个家
庭表面是完整的,但暗伤在内,暗痛自知。

董张夫妇比较招人喜欢。张尤其象红区(不是红灯区)中
我所熟识的某红人。博士赵聪也是作者刻意刻画的人物,
当他讨好地叫着老陈和鄙夷地谈着他诗人的妻子,他的
形像也就塑造完成了。这里面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张凤华。
谢谢树明。

树明 嘻嘻你好:

多谢你的阅读和评论。从文中,你可能在新泽西吧?真
的,我真想现在有机会把小说里的写的地方重游一次,
并拜访各位校友、网友和那里附近的大学同学。
出国后,我写了五部长篇小说和一些中篇小说。这是写
的第一部,出版次序却是第四。其实,应该从容地细细
修改几遍。从情节安排到语言描述,都有些问题。其实,
我虽口拙,但笔下文字还是很美的。这部小说只所以能
出版,且在国内比较畅销,主要是内容。责任编辑说,
读罢全书,灵魂受到震撼。所谓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
西撕碎了给人看。两个主人公,都是悲剧。

问题的核心是,不论男人女人,人生的关键点是把握自
我。失去了自我,就失去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不
论男人女人,把握自我的同时,也都不要使对方失去自
我。如果自我的实现是以对方自我的丧失为条件,不论
对谁而言,都是悲剧。

请坚持往下读,张红、董克永夫妇的故事还没有展开呢。

树明

嘻嘻 读了你的留言,很高兴。我会读完你的书。我不在新泽
西,但去过那里。性喜静又好漫游,无地域观念,视世
界如一家。故不重乡情重友情,君子之交淡如水,合则
聚不合则离。

我很钦佩你写了那么多书,有那么多故事和感受要讲。
关于移民生活的题材,我看过一些。通常都提到这样的
问题:面对那么多的艰难为什么要留下?回去不是更好
吗?你的书里也问过多次。我也看过种种回答,但没有
见到非常满意的,希望你的书能给我一些启发。
早上的贴(暗伤)我没有写完就去上班了。我还想说的是,
如果真有“王婆”和“陈生”那样的人活在美国,那么
他们还是早些分手好,每人都有新的机会去创造自己的
未来,都有自己喜欢的工作,都有舒畅的心情。现在我
特别理解那许多名人夫妇的离婚案,他们在一起就没法
不让对方失去自我!

关于你说的悲剧,我有一点儿异议。我毫不怀疑你的这
本书有个悲惨的结局,但在你着墨很多的人物身上,并
没有显现高贵或珍贵的东西。如果他们升华,我会感到
欣慰;如果他们毁灭,我不知道会有多少遗憾,但恐怕
不会很多。

我很喜欢高仓健演的那个电影《远山的呼唤》,一个逃
犯和一个村妇的寻常经历;也很喜欢褒曼演的《卡萨布
兰卡》,尽管她游疑在两个男人之间。这些故事里面总
有那么一些真诚的情感令人动心。

每个作品都如同作家的婴儿。听说托尔斯泰写安娜·卡
列尼娜之死时悲痛得晕了过去,醒来他还不断地对人说,
我的安娜死了。你一定也喜欢你作品中的某些人物,在
他们身上寄托着你的希望,你的梦想,你的同情,你的
悲伤。我不知道他们是谁,也许我读完以后会知道。
再次感谢!

树明 嘻嘻:

真羡慕和敬佩你人生的洒脱,潇洒,和胸怀的博大。

同样令人敬佩的是,你对小说写作的看法很有见地,读之
使人一爽,很有获益。望我们的讨论能持续下去。也欢迎
各位网友参加。

按照悲剧的古典模式,悲剧主角总是高尚的或美的,但由
于自身或环境使然,其高尚或美的结果就是破碎。以破碎
的结果使其高尚和美升华。如李尔王、哈姆雷特以及古希
腊悲剧。现在小说也常以这种方式达到悲剧的震撼力。我
也喜欢这类作品。如百合的《浪漫》,虽结局的悲剧性很
淡,但读后还是令我一阵唏嘘。

可是,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大量的是卑琐的小人物。他们
不崇高,不美,甚至有时令人讨厌。但他们向往“自我”
的美好与美满。在大量的名著里面,这些小人物活该倒霉,
倒霉得让读者心安理得。所以,当他们的“自我”的美好
与美满被现实扯得粉碎时,就不是悲剧而是喜剧。莎士比
亚笔下的犹太商人夏洛克最终身败名裂,“大快人心事”,
我却对他充满了同情。谁来关注令人讨厌的小人物的悲剧?

我做了些尝试,因笔力不足,与成功相去甚远,也被出版
社认为“通俗”。令我哭笑不得。也许,这个尝试本身就
是方向错了,路线偏了。讨厌的小人物对自我美好的追求
总是难以调动大众的情绪?请指教。

你提出了一个挑战性的问题:为什么要留在美国?网上曾
有过一个大讨论,最终还是不了了之。我也很难得出答
案。就说我自己,为了写作,丢掉了许多人们眼中宝贵的
东西,值不值?我都认为不值,可还在不停地写。我回国
比留在美国好,我很清楚,可我现在还在美国呆着,没有
工作,本来就不好的英语已退化到近乎盲肠水平。为什
么?我也弄不清楚。似乎什么都是理由,似乎又什么都不
是理由。这就是小人物的悲哀,随波逐流,把握不了自己
的命运,同时又不甘心现状。整个浪失去了自我,直至破
碎临头。《暗痛》中有一句话:以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原
可以出无数个鲁迅、郭沫若,可无数个鲁迅、郭沫若没有
鲁迅、郭沫若的胆识。

你说:“现在我特别理解那许多名人夫妇的离婚案,他们
在一起就没法不让对方失去自我!”实在是至理名言,有
拨云见日之感。可列入世界警句大全。

再谢!


| 吉网主页 | 校友论坛 | 吉大主页 | 与我们联系 |

Copyright @ 2000 All Rights Reserved - jid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