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沈阳老客屋里请
包子馒头热乎饼
。。。。。。
(二)
从北京,到沈阳
沈阳有个洗澡堂
。。。。。。。
这是两首小时候在俺们那流行的几句童谣。可惜都只记得前两句,后面的忘了。宾
某说过,俺父母那个单位是从沈阳迁到黑龙江来的。这些儿歌,大概也是那些沈阳
孩子带来的吧。故而,宾某虽不是沈阳人,却从小就耳濡目染沈阳人的作派。今天
在这聊它一聊。您要是沈阳银,看了可别生气。俺说的是沈阳郊区的。啥?您也是
郊区的?哪面?铁西?Phew!吓俺一身冷汗,俺说的是苏家屯那片的。
能侃者,以沈阳银见长。
话说这沈阳人(噢,错了,是苏家屯人),这苏家屯人能侃,是出了名的。来到你家,
床头炕沿一坐,您就准备搭上半天的工夫陪他吧。
一杯茶,侃得你吐沫星子四溅 - 再添点水!
一支烟,侃得你云山雾罩。再蹭一根行不?
他这一侃可就要一直到吃饭时间。你说你把不把饭端到桌上?不端,孩子饿得嗷嗷
叫。端上去,还不让他一个人造掉了?您这边跟他客气一下:“老X,一起吃吧!”
人那边故作惊讶:“啊?!已经这么晚了?不行不行,咱得回去了。哎呀,你作的
这包子闻起来真。。。那我就不客气了。暧,尝一个尝一个。嗯,不错不错。再来
它一个。。。哎?你们也坐下来一块吃啊?” 得,人来个反客为主。
再说下棋。沈阳人。。。(咳咳),苏家屯人下起棋来,棋艺虽不见得多高,嘴却是
万万闲不得的。与其说是下棋,不如说是斗嘴。棋盘一定要是木制的,棋子一定要
是大个的。为何?摔起来“啪啪”作响。棋臭不要紧,要的是那个气势!沈阳老客
下棋喜欢多面出击,煽风点火。这边缠斗正酣,那边又见刀兵,直杀得狼烟四起,
人仰马翻!自个的老将被将死,依旧不屈不挠,直骂对方臭棋篓子。你要是油唆子
发白--短练的话,纵然技高一畴也是枉然。因为不管你输了还是赢了,一盘棋下来
最后被气得半死的却必定是你!记得杨振华、金饼场说的那个“看棋,下棋”的相
声吧?“我第一吃了你的车(驹)第二吃了你的马第三吃了你的炮。作为一个检察官,
犯下如此罪行我追悔莫及!”那活灵活现的描写,绝了!
夏日之夜,路灯之下。于蚊虫飞舞之间,有几个沈阳老客相会于“克郎棋”桌旁。
上穿跨栏背心,下著大裤叉子。两两捉对撕杀,口中刁著烟卷,手中提喽根杆子,
双目全神贯注。一杆下去,要先运气于丹田,攒力于臂腕,收发于指间。旁边几个
孩子左右奔跑为他们捡飞到地上的棋子儿,亦自得其乐。那边老X家的婆娘遣拖著鼻
涕的二小子来叫了:火上房笆了。这边老哥回一声:你先爬房顶上去撒泡尿缓缓,
咱打完这盘再说!(这当然是玄乎了点。)
沈阳人的婆娘是泼的。骂起人来那脏话,你我捆在一起也不是她的个儿。要是膀胱
紧急,婆娘们常常墙根儿一蹲就地方便。大概她们的逻辑是:蹲下方便是自然的,
偷看她们者才是 邪恶的。于是万一撞上,您最好装作没看见远远走开。若是眼光多
溜过去几回,那边骂声就会传来:你看你妈撒尿。不要脸!得,也不知谁不要脸了。
奚落一番,也要飘扬几句。婆娘们也是很能干的。当年厂里决定把妇女们组织起来。
一来自己解决蔬菜供应,二来增加一些单职工的家庭收入。妇女们一呼百应,立即
成立了家属队。厂里派去指导员,提供拖拉机翻开盐硷生地。当年就实现了蔬菜自
给。记得那个家属队长小姚,脸黑黑的又高又壮。上百斤的麻袋抗起来快步如飞。
她老公是个酒鬼,耍起酒疯来只有她能制住。怎么治?一个耳刮子煽过去。
家属队后来又逐渐增加了小卖部、豆腐房。记得管小卖部的那个老丁头,常常一个
人赶著毛驴车到县城里去,把本厂职工需要的日用品采购回来。再一一摆好卖给本
厂职工。家里用的油盐酱醋,还有上学用的方格本都可从他那买到。开始记帐、零
售、上柜全他一人干。再后来还成立了家属工厂,为主厂提供配套零件。(当然,这
里说的已不全是沈阳人了。)
那年头不兴开除人,也不涨工资。所以谁也求不著谁,谁也不怕谁。要是厂领导什
么事办得不尽如意,沈阳婆娘往你的办公室一坐,拍桌子瞪眼睛,道高一尺魔高一
丈,你还真奈何她不得。这还算客气的。要是往你家里一坐,问题解决之前你抬都
抬不出去她。
沈阳人又好球。这可不是“君子好逑”之逑。辽宁历来是体育大省,沈阳自然是藏
龙卧虎之地。从那里走出来的也个个带著燕赵遗风。那时足球不热,厂里经常组织
的是篮球赛。沈阳老客一划拉一帮,撸胳膊挽袖子一个个跃跃欲试地可来了劲了。
场上的汗流夹背,场下的则口干舌燥。打球看球评球,那是注入沈阳人的生命的一
部份。厂里的几个头也多是球迷,在七十年代初的那种物质贫乏的条件下,竟能拨
出款来在厂区内修了一座露天灯光球场。当年的职工宿舍多建在工厂周围。下班后
先各回各家吃饭,早起焖的那锅大碴子已经早就煮好了。然后就三三两两的陆续来
到这球场。孩子们来得早先疯抢著玩一阵。等大人们来了就被撵走,然后开始动真
张的。
沈阳人曾是本厂的精髓。他们的文化不高,多数是朴素的工人阶级,却作为主力在
本厂初创的日子里冲锋陷阵,唱了多年的主角。直到文革后期从县里(主要是一中、
二中)分来一批多才多艺的高中生,为本厂注入了新的血液。从此沈阳人一统天下的
局面开始被平衡。后来,许多沈阳人陆续调回了沈阳。现在到沈阳去,儿时的朋友
有很多很多。出国那年,已是司机的小夥伴荣伟开车送我去领馆、旅店,又招待我
吃饭。我和太太几次谢谢他,荣伟不善言辞,只是每每真诚的对我太太说:宾宾是
我们的光荣,能帮你们忙我很高兴。
但更多的沈阳人是留了下来,留在了黑龙江肇东。他们的孩子在当地结婚生子,永
远成了这片黑土地上的主人。
嘿,可爱的沈阳人。噢!忘了,应该是苏家屯银。
5/28/01
[就事论事与有错必纠]
--: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