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美丽的日本


我在美丽的日本(上)


川端康成 Chi译



逢佛杀佛,逢祖杀祖。

这是禅宗的著名的一句口头禅,若将佛教按“他力本愿”和“自力本愿”来划分宗
派,主张自力的禅宗,当然会有这样激烈严厉的语言了。主张“他力本愿”的真宗
亲鸾(1173-1262)也有一句话:“善人尚向往生,况恶人乎?”这同一休的“佛界”、
“魔界”,在心灵上有相通之处,也有差异之点。那位亲鸾也说他“没有一个弟子”。
“逢祖杀祖”、“没有一个弟子”,这大概也是艺术的严酷命运吧。

禅宗不崇拜偶像。禅寺里虽也供佛像,但在修行场及禅堂,没有佛像,也不备经文。
只需瞑目,长时间无言地坐着。而后进入无念无想的境界,灭“我”为“无”。这
个“无”不是西方的“虚无”;正相反,它是万有自在的空,是无边无涯无尽藏的宇
宙。当然,禅也要由师指导,和师问答,以得启发,并要学习禅的经典。但是,参禅
人必须是自己,开悟也必须靠自己的力量。而且,直观要比论理重要;内在的开悟要
比外在的教导更重要。真理“不立文字”而在“言外”。达到维摩居士的“默如雷”
的境地,大概是开悟的最高境地了吧。中国禅宗的始祖达摩大师,据说他曾“面壁
九年”,即面对洞窟的岩壁,连续坐禅九年,沉思默想的结果,终于达到了开悟的
境界。禅宗的坐禅就是从达摩的坐禅开始的。

问则言语
默则宁静
达摩之心
万般皆有 (一休)

一休还吟诵了另一首道歌:

心灵何物
犹如墨画
松涛声声
微风瑟瑟

这首歌可说与东洋画神似。东洋画的空间、余白、省笔也许就是一休所说的墨画的
心境吧。这正是“能画一枝风有声”(金冬心)。

道元禅师也有过“虽未见,闻竹声而悟道,赏桃花以明心”的诗句。日本花道的插
花名家池坊专应也曾口传:“以点滴之水、咫尺之树,表现江山万里之生机,瞬息
万变之佳兴,正所谓仙家妙术是也。”日本的庭园是自然的象征。西洋庭园多半造成
匀整,而日本的庭园大体上是造成不匀整。正是这种不匀整要比匀整更能象征丰富宽
广的境界。当然,这不匀整是由日本人纤细而微妙的情感来维持均衡的。再没有比日
本那种复杂、多趣、绵密更困难的造园术了。所谓“枯山水”的造园术,就是仅仅用
岩石堆砌的方法,通过“堆砌岩石”,表现现场没有的山河的的胜境及大海的激浪。
这种造园术达到登峰造极时就演变成日本的盆景、盆石了。山水一词,指的是山和
水,即自然之景色。山水画,也就是风景画。由庭园等的意义,又引伸出“古雅幽
静”或“闲寂简朴”的情趣。但是崇尚“和敬清寂”的茶道所敬重的“古雅、闲寂”,
当然是指潜在心底里的丰富情趣,极其狭窄、简朴的茶室反而寓意无边地开阔和无
限地雅致。

要使人觉得一朵花比一百朵花更妖娆多姿。利休也曾说过:盛开的花不能用于插花。
所以,现今的日本茶道,在茶室的壁龛里,只插一朵花,而且多半是含苞待放的。
在冬季,就要插冬季的花,比如插“白玉”或名为“佗助”的山茶花,要在许多种
山茶花中,挑选花小色洁、只有一个花蕾的。没有杂色的洁白,是最清高也最多色彩
的。然后,必须让这朵蓓蕾披上露珠。用几滴水珠润湿它。五月里,在青瓷花瓶中
插上一株牡丹花,这是茶道中最富丽堂皇的花。这株牡丹仍只是一朵白蓓蕾,而且
也让它带上露水。很多时候,不仅在蓓蕾上点上水珠,还事先用水濡湿插花的瓷花
瓶。

日本的瓷花瓶中,格调最高、最昂贵的古伊贺陶瓷,用水濡湿后,就象刚苏醒似的,
放出美丽的光彩。伊贺陶瓷是用高温烧成的,烧柴为稻草,稻草灰和烟灰落在花瓶
上,或漂浮过瓶体,虽着火候下降,表面就行成象釉彩一样的纹理。这种纹理非陶
匠人工做成,而是在窑内自然烧成的,可称其为“窑变”。由此产生出各式各样的花
纹。伊贺陶瓷那种素雅、粗犷、坚固的表面,一点上水,就会放出鲜艳的光泽。同花
上的露水交相辉映。茶碗在用前也用水湿过,使它带有润泽,这是茶道的规矩。池坊
专应曾把“山野水畔自成姿”作为自己这一流派的新的插花要领。在破了的花瓶,枯
萎的枝上都有花,在那里籍花可以悟道。“古人均由插花而悟道”,就是受禅宗的影
响,也由此培育了日本人的美的心灵。大概也是这种心灵使在长期内战的荒芜中的人
们得以持续生活下来的吧。

在日本最古老的诗歌故事集包括许多被认为是短篇小说 的《伊势物语》(十世纪问
世)里,有这样一段记述:

“有心人养奇藤于瓶中,花蔓弯曲竟长三尺六寸。”

这说的是原行平接待客人时插花故事。这种所谓花蔓弯曲三尺六寸的藤确实珍奇,
甚至令人怀疑它是真的。不过,我觉得这种珍奇的藤花象征了平安朝的文化。藤花
富有日本情调,并具有女人的优雅。试想在低垂的藤蔓上开着的花儿在微风中摇曳的
姿态,多么纤细娇巧,彬彬有礼,含情脉脉啊。它又若隐若现地在初夏的葱绿中,仿
佛懂得多愁善感似的。这花蔓长达三尺六寸,恐怕是异常的华丽吧。日本吸收了中国
唐朝的文化,尔后很好地融合为日本风采,大约于一千年前,就产生了灿烂的平安朝
文化,形成了日本的美,正如盛开的“珍奇藤花”给人以格外奇异的感觉。那个时代,
产生了日本古典文学的最高名著,在诗歌方面有最早的敕撰和歌集《古今集》(905),
小说方面有《伊势物语》、紫式部(907-1002)的《源氏物语》、清少纳言的《枕草
子》等,这些作品创造了日本美的传统,影响乃至支配后来八百年间的日本文学。特
别是《源氏物语》,可以说是自古至今,日本最优秀的一部小说。就是到现代,日本
也还没有一部作品能跟它媲美。在十世纪就能写出这样一部近代化的长篇小说,底确
是世界的奇迹,在国际上也是众所周知的。我在少年时期,虽不大懂古文,但觉得所
读的许多平安朝的古典文学中,《源氏物语》是深深地渗透到我心里的。在《源氏物
语》之后的几百年,日本的小说都是憧憬或悉心模仿这部名作的。和歌自不必说,甚
至从工艺到园艺,无不深受《源氏物语》的影响,不断从它那里吸收美的食粮。

紫式部和清少纳言,还有和泉式部(979-?)及赤染卫门(957-1041)等著名诗人,
都是侍候宫廷的女官。难怪人们一般提到平安朝文化,都认为是宫廷文化或女性文
化。产生《源氏物语》和《枕草子》的时期,是平安朝文化最兴盛时期,也是从顶
峰开始转向颓废的时期。尽管在极端繁荣之后 已露出了哀愁的迹象,这个时期确实
让人看到了日本王朝文化的鼎盛。

不久,王朝衰落,政权也由公卿转给了武士,从而进入镰仓时代(1192-1333),武
家政治一直延续到明治元年(1868),约七百年之久。但是,天皇制或王朝文化并没
有灭亡。镰仓初期的敕撰和歌集《新古今集》(1205)在歌法技巧上,比起平安朝的
《古今集》又进步了,虽有玩弄词藻的缺陷,但还注重妖艳、幽玄和风韵,曾加了
幻觉,同近代的象征诗有相同之处。西行法师就是跨平安和镰仓这两个朝代具有代
表性的歌人。

思绪萦梦里
相逢人不见
若知是寝梦
何须住足醒

梦路常幽会
来去皆匆匆
怎比真人见
一面乐融融

《古今集》里的小野小町的这些和歌,虽是梦之歌,却直率而具有现时性。此后经
过《新古今集》阶段,就变得更微妙地写实了。

竹枝群雀语
秋色映斜阳

秋风秋叶凋
夕阳壁间消

镰仓晚期的永福门院的这些和歌,是日本纤细的哀愁的象征,我觉得同我本人非常
相近。

吟诵“冬雪映寒凝”的道元禅师及歌咏“月破云出”的明惠上人差不多都是《新古
今集》时代的人。明惠和西行也曾以诗歌相赠,并留下了关于歌的佳话:

“西行法师常来晤谈,说我咏的歌俱异乎寻常。虽寄兴于樱花、杜鹃、月亮、雪以
及自然万物,我是将这些遮眼充耳的东西看作虚妄。而且所咏之句都不是真实挚的。
虽吟花,实际上不觉它是花;但咏月,亦不认为它是月。只是即席尽兴吟诵。如一
道彩虹悬挂于虚空,五彩缤纷;又如日光当空照耀,光芒万丈。然而,虚空本无光
无色。在如同虚空一样的心,着上各种风情色调,却不留一丝痕迹。这样的诗歌恰
是如来的真正形体。” (弟子喜海:《明惠传》)


日本或曰东洋的“虚空”或“无”,在此都说得恰如其分。有论者评我的作品是虚
无的,但这不是西方的虚无主义。二者在心性上有着根本的差别。道元将其四季歌
题为《本来之面目》,籍讴歌四季的美,强烈地诠释了禅宗哲理。

【全文完】

6/16/2001


| 网站简介 | 合作伙伴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2000 All Rights Reserved - www.ChinaGoNet.com
webteam@ChinaGo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