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的东北人


我认识的东北人


小朋友

			(一)

我自己虽然不算是一个笃信天命的人,可有的事情我也只能用命运才能
解释得清楚。和东北人的交往就算得上是一种命运的安排。

认识的第一家东北人和七十年代的政治形势还有关联。为了躲避“苏修”
可能的入侵,地处东北的一些企业和事业单位在六十年代末和七十年代
初开始向内地和西南纵深搬迁。位于辽东半岛的大连医学院南移黔北,
易名贵州遵义医学院。学校的一大批生长于白山黑水之间的东北人也跟
随着他们的老师们一起,搬到了这被称为蛮夷之地的贵州。几年以后,
这批学生毕业离校,被滞留在天无三日晴的贵州,开始了他们真正的南
方生活。

一九七四年,我们医院分来了一对东北医生。这俩人高大却很斯文,面
颊上的眼镜在当时就是知识的表现,他们的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当时,我
们还没有本事听出那大查子味道来。)更是让人羡慕不已。这两口子凭着
东北人的豁达和开朗很快在医院里和大伙打成一片。一年以后,他们的
儿子出生,没有工作的院长夫人高高兴兴的做了他们的保姆。我们家由
于和院长是邻居,逐渐也和这对东北夫妇接触多了起来。关于这对东北
人,其实我们当时作为小孩了解并不多,只是听说过他们的一个故事后
觉得很离奇。有一天,我的好友、院长的小孩告诉我,这对东北人并没
有在法律上结婚!他们说怕以后离婚麻烦,干脆现在就这么过就是了。
我从来没有再去考证过此说是否为真,或者说在当时是否可能,只是知
道这一对是恩恩爱爱到如今。看来那法律上的一纸对有些人来说的确是
多余的。

时间到了一九七八年初,我稀里糊涂地被吉林大学物理系招去撞关东。
那时孤陋寡闻的我们不知道吉林大学是一所什么学校,想着和我们贵州
大学差不离--都是省里面的大学。只有这对东北人知道,那是一所还算
有名的大学,至少在东北人的眼里是这样。男的那一位还给我提到串连
时他去看见过那巨大的理化楼。

这人要去东北,自然免不了以后要和不少东北人打交道了。可还在我独
自一人要去东北之前,我又认识了另一家东北人。

			(二)

这认识的第二家东北人就算是活雷锋了。

那时代那年头稀罕事儿特多。十年没有考大学了,这一考起来可不得了,
几乎是全民皆考,这考上的就会臭名远洋。听说地区医院有一傻小子考
上吉林大学,运输公司的一家东北人就大老远的问到了医院,找到俺妈
说:“听说孩子小,出门在外这么远,在东北又无亲无戚,我姐家在长
春,也许能够帮上一点忙”。我老娘当然是感激不尽。

对别人来讲这似乎是一桩小事,对我来说,简单的讲是人还没有到东北
就体会到了东北人的热情和好客;要是上纲上线的话,这对东北夫妇的
举动以及日后我认识的诸多东北人对我的厚待,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我形
成了我日后开朗和乐观的性格。一个人的性格和他的为人处事在某种程
度上来讲取决于他的生活经历、取决于他曾经遇到过什么样的人和事,
这一点特别是在一个人的青少年时期显得尤为重要。我很幸运,在我真
正开始步入社会之际,我遇见的是热情的东北人。

带上这家人给他家的东北亲戚的一点贵州山货作为联络物,我来到了吉
大,来到了长影。从此Y阿姨家就成了我在长春的家。

Y阿姨是工大的英语老师,J叔叔是长影的美工,他们家就住在长影。阿
姨和叔叔都属于那种瘦小精干、知书而热情的人。记得J叔叔第一次带
我去参观长影时,别提我有多激动了。那巨大的摄影棚给我的感觉好像
有足球场那么大,那仍然是我唯一的一次看拍电影,而且还遇见了我最
喜欢的大排导演王家乙。老导演王家乙选的女主角我一直认为是最好看
的,更令我喜欢的是他执导的几部有关云南的音乐片。遗憾的是当时没
有什么追星族之类的,要不咋的也得拿个小本子让王导演给画个字什么
的。

Y阿姨家里有三个小孩,老大小宝比我大两岁,当时还在上高中;老二
小妹还是初中生; 还有一个小不点儿的儿子小弟。由于东北城镇那时规
定的上学年龄比南方要大,大部份东北人上学的年纪都偏大,所以对他
们三秭妹来讲,我算是少年得志。尽管我在吉大上学上得很吃力(和霍
兄这类优秀份子做同学,真遭罪。),也免不了成为了他们羡慕的偶像。
在学校巨大的学习压力下,每个周末坐上一段以前从来没见过的有轨电
车、沿着红旗街直奔长影,无疑是一种放松和享受。

只可惜好景不长,我到长春后不到一年,Y阿姨家举家南迁长沙。好在我
那时已经开始对新环境逐渐适应。Y阿姨家对我的厚待,无疑帮助我度过
了我刚离开家时的思乡和孤独。几年以后,我专程去长沙看他们一家。
没有想到的是,那次是我和Y阿姨的最后见面。Y阿姨的开朗、热情、好
客以及她的过早离去,给我留下了一丝期盼,我似乎一直在盼望有一天,
一位远离家乡、翩翩年少的东北人远渡重洋来到我家附近的学校求学。

我,和Y阿姨家对我一样,热情款待这位东北人。

			(三)

到东北以后,认识的东北人自然就多了,耳边成天都有这嘎哒那嘎哒的声
音,而且处处都是活雷锋,到现在反而不知道要写那一个了。

通过我的中学校长介绍认识的X阿姨在长春市新华书店工作,认识她对一个
那时的读书人比认识某一位官家还要有优越感。文革结束不久,各行各业
都百废待兴,出版界也不例外。童时没有好书可读的我辈,在见到那些重
印的各类书籍时是见一本买一本,象我这种能开后门买到的更是得意忘形。
收集的书尽管许多都没有好好读完,可放在架上看着也觉得舒服。我见书
就想买的习惯就是那时形成的,到了我日后结婚成家时,兜里一分钱都没
有,带给媳妇的是几千块钱的书。有幸的是,那时书多还可以骗到老婆。

认识X阿姨的另一个好处是我可以很容易得到包书的牛皮纸。我在吉大用过
的书都是包得规规矩矩的,往往书读完以后外表还崭崭新新。如果有一天
有机会重返长春的话,一定得再去找找X阿姨。

记得在吉大时住过一次校医院,这生病的原因嘛,就要怪那红灿灿的高粱
米饭了。据当年的吉大同学回忆,有不少人的阑尾就是读书时给整掉的,
象我这种是胃炎的还不算是严重的情况。想必吉大医院的医生们割阑尾的
动作一定麻利。

班上最小而家又最远的小疙瘩生病了,来看望慰问的同学一定不少。那时
同学间的阶级感情浓郁而含蓄,来看我的人不少会偷偷地带一点东西来,
等人走掉我会在枕头下或床头柜里发现好吃的东西。我悟性及差,常常搞
不清楚东西是谁送来的。只知道有一包我最爱吃的糖果可能是现在在新泽
西州的那位哥们藏在我枕头底下的,我一直不想去证实哪一包东西是谁给
的,反正送东西的人大部份都是东北人。

二十岁的生日是在一个东北同学家过的,我的这位哥们和我关系极好。上
学时个个忙得屁滚尿流,哪还兴过什么生日,有时忙得连生日都给忘记掉。
二十岁这天哥们说:今天到俺家去吃饭。我糊里糊涂地就去了,到吃饭时
我才发现桌子上就我们哥俩。这可能是我此生在饭桌上受到的最高礼遇,
一大桌子的好吃的就我和哥们两个享用,家里边的人为了让我们聊得尽性
而全部回避,我是受宠若惊!那顿记忆犹新的饭菜是那么可口,从此每当
有人告诉我说东北没有好吃的东西的时候,我的回答是:你吃的是东北的
大食堂,到东北人家去你会发现有许多好吃的了。

我贫乏的记忆不允许我写出太多太多的东北人,我的年幼无知也让我忘掉
了一些可贵的镜头。在我毕业离开长春时我没有想到我一别春城二十年。
毕业几年以后,我的一个哥们告诉我,在站台送我时,当他听到一位老大
姐说:这小孩以后难回来了。这位哥们泪流满面。

离开了东北,我和东北人的故事并没有结束。

			(四)

离开东北后,我被分配到四川重庆的一所师范院校去为人师表。

在那里我结识了一位在吉大就知道的学生名人--历史系的研究生S君,他在
吉大时是吉大乐团的指挥,这个家伙极有文艺天赋,吹拉弹奏样样都行,
就是有个好色的毛病。这小子从吉大研究生毕业以后瞥下老婆孩子在长春
不管,强烈要求入川,想必是知道“少不入川”是啥意思,带着一双色迷
迷的眼睛到了重庆。几年下来,该君在学校闹得学生鸡飞狗跳,为人师表
的表现比俺还不如,丫还得意忘形地告诉我:俺们吉大出来的就是不差。
然后又说:其实俺也不想被搞得焦头烂额,俺没办法,都是遗传闹的,俺
是前清时的明朝老将尚可喜的后代,你去查查尚将军有多少个老婆你就知
道了。

此哥们是我认识的东北人中比较负面的一个,尽管长得是仪表堂皇,牛高
马大,而且还才气冲天,可在逗女孩子时出手小气,常常失败。不过时不
时还是看得出他身上的东北豪气的,尤其是在打架时。有一次哥们几个和
街上的小地赖冲突,我们没经过市面的还有一点心惊胆颤,这哥们是这么
给咱们打气的:别怕!没事儿!文化大革命时二百人对三百人的场面我都
见过。

几年以后,我放弃为人师表到了昆明。在那里我又认识了一家东北人,这
家人是我在吉大的一个哥们的姐姐,哥们在出国时到昆明给我们拉好了线。
由于我这哥们有一点懒,少有和他姐姐和姐夫联系,我在昆明的角色渐渐
地就成了这家的弟弟,代替了我那位远在天涯的哥们。

姐和姐夫都是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姐夫在省委不大不小也是个实权派,
他们在昆明没有从东北来的亲戚,有了我们这个准亲戚以后高兴不已。姐
夫好客而且有一点贪杯,他最高兴的是我们到他家去吃饭,我们每次去都
要和他海阔天空地“烙磕”。就这样,我远在昆明还能吃到可口的猪肉炖
粉条和我爱吃的东北酸菜。我想,我们去他们家里姐和姐夫那么高兴至少
有两个原因,一是姐夫是宦海上的人物,和外人难以讨论和说出心里的一
些真实想法,能够有人推心置腹也是一种愉快吧。另外,更重要的一点是,
我感觉到他们似乎是在把他们对弟弟的那种关怀之情,通过我转到我那哥
们的身上。对他们来说,关怀我就是关怀那哥们了,你说我那哥们可让我
捡了个大便宜!

不安分的我几年后也要出国了,快要退休的姐和姐夫心里一定不是滋味,
本来只有一个弟弟在外需要牵挂,现在又多了一个。他们象家里的老大送
小弟弟出远门那样,给了我们一迭子钱购买东西。我们离开了昆明、离开
了中国--带着他们永远的关怀。

【完】

01/17/2002


   


| 网站简介 | 合作伙伴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2000 All Rights Reserved - www.ChinaGoNet.com
webteam@ChinaGo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