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歌(上)


心中的歌(上)


小朋友

    不知道别人是否和我一样有这样一种习惯,这就是时常会哼唱一些自 己喜欢的歌。这种独自享受大多数时候是无声的和不自觉的,其中还 包含着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对过去的回忆。尽管随着岁月的流逝,新 的歌声不断飞进我的脑海,却上心头的常常只是那几首我少时听来的 歌。

    上中学的年代是在那场大革命的后期,那时学是学不到什么东西的, 可玩也没玩出什么名堂。成天除了学习如何斗争之外,便是游手好闲。 在课堂上学的东西现在能想起来的是寥寥无几,记忆很深的是历史老 师在讲美国历史时,用地道的家乡话、拖着长长的声调说:“麻萨诸 塞州”。

    在那知识和人性不受尊重的年代,大部份人的娱乐方式极为单调,文 艺节目大多是以斗争为主题,人作为个体的情感是很少被宣传和歌颂 的。在厌倦了重复出台的革命样板戏之后,文艺工作者和年轻的一代, 开始把他们内心的感情倾诉到歌唱祖国,歌颂民族团结和军民团结等 主题上来,一些优秀的文艺作品也应运而生。可这些以音乐为主体的 剧目,对那时普遍缺乏音乐修养的初中生来讲,很难体会到其中的美 妙。所幸的是我的哥哥和我在同一所中学,他当时是高中学生。

    哥哥的班级很是幸运,他们的班主任是一位一把小号在手、文艺细胞 极浓的物理老师。不象我们那位曾在47师打篮球的班主任,成天带着 我们野营拉练,哥哥的班主任把他的整个班都搬到舞台上去了。记得 我常常去看他们排练和演出,听来了不少样板戏之外的美妙歌声,这 些歌的歌词,别人看上去也许会觉得单调和乏味。但它们在我心灵深 处却是如诗、如画的歌声。。。

   

    北国风云

    还记得哥哥们班演出过一场歌舞剧,舞剧的名字记不太清了,大概叫 “北国边疆”。剧中描写的是一群英姿飒爽的女民兵在北国边疆练武 御敌的故事,同时描绘也了北国初春的秀丽景色。真不知道哥哥的班 主任杨世雄哪来这么大的能耐,把这么一个相当规模的歌舞剧搬上舞 台。在后台伴奏和服务的人员不算,光前台的女民兵就要用掉班上女 生的大半。看了哥哥们的演出以后,有一次在电影上又看见周恩来总 理陪外宾观看总政歌舞团演出了该剧。从此,剧中的歌铭刻心里。记 得剧的开始是下面这首歌:

   
滔滔林海杀声响
茫茫原野映刀光
中华儿女握紧枪
胸怀壮志守边疆

   
脚踏北国千里雪
身披边疆万重霜
胸怀朝阳练本领
时刻准备斩豺狼
。。。。。。

    在女民兵们习武的间歇,她们及目眺望祖国的锦绣河山,用动人的歌 歌唱美丽的祖国。在我心里,描写祖国秀丽山河的歌,没有比下面这 一段更美的了:

   
。。。。。。
千里雪岭望不断
万束银花齐飞扬
祖国江山多壮丽
胜利歌声飞满天
祖国江山多壮丽
胜利歌声飞满天

    这幕歌舞剧的后面,显然是六十年代末期中苏边境的交恶。这是在当 时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的一个重大事件。公元一九六九年三月,中国 军队和苏军在黑龙江的一个在地图上找不到的小岛--珍宝岛上有过一 次军事冲突。这次冲突的规模并不大,可对那时的中国人来说却是无 人不知,当时的媒体作了许多关于珍宝岛之战的报道,其中的原因一 定很多,但中国军队在珍宝岛占了上风无疑是重要因素之一。冲突从 最初两国边防巡逻队之间的拳头棍棒,上升到后来中方投入了77和 133两个整师的兵力。

    我还清楚地记得那场战斗的中一幅著名的照片,在图中,时任珍宝岛 边防站站长的孙玉国,高举手中的54式手枪,命令他的战士向前冲锋。 由于政治原因,孙玉国这一战从营级干部跃升沈阳军区副司令,为中 国文字提供了一个新的政治名词--火箭式干部。在后来的几年中孙玉 国又快速落马,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那是后话。不管怎样,这次 中苏之争的一个小插曲,足以说明以孙玉国为代表的中国军人值得用 最美的赞歌来歌颂。故事发生在战斗的前夜,中苏双方都互派小分队 穿插到敌后潜伏,由于气温在摄氏零下三十几度,到开战时,潜伏了 四个小时的苏军已经有一些冻死,苏军穿插部的战斗力大打折扣。苏 军最高统帅部的头头们因此而深感内疚,据说战后他们集体到莫斯科 的郊外去冻了一晚上,以惩罚自己对部队御寒工作的失职。令俄国人 惊讶的是,战斗打响时,有一支中国军队出现在他们的后方,而这支 中国穿插部队战前整整潜伏了八个小时而无一冻死。没有人知道是什 么原因使得这支中国军队能够抵御如此严寒。在我们的记忆中,苏军 的装备和条件要好于中国部队,他们有笔挺的毛料大衣和长期的在寒 冷条件下的训练基础。北极熊所不知道的是,中国军人是依靠一种神 奇的精神支柱来保卫自己的祖国的。

    几十年以后的今天,我们才知道在珍宝岛冲突之后,苏联军队在新疆 有过一次对中国军队的报复行动。那是在珍宝岛之战五个月之后,事 情发生在新疆军区塔城军分区所辖的中苏边境地带,38位中国边防军 人血洒疆场,长眠戈壁。

    北疆的紧张局势使得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早期中国处于“深挖洞,广积 粮”的备战状况。苏联帝国主义百万大军压境,亡我之心不死,中苏 边境一触即发。歌舞剧“北国边疆”便是当时时局的一个写照。

   

    军民鱼水情

    在我上中学的那个时代,军民鱼水情一直是文艺节目的主旋律之一。哥 哥们班曾经演出过一场以修建成昆铁路为背景的,歌颂军民情谊的舞剧, 剧目的名字叫“雪中送炭”。说的是一群彝族姑娘为筑路的人民解放军 送碳烤衣的故事。舞剧的细节已记不清了,可剧中悦耳动人的歌却记忆 犹新:

   
手捧军装情满怀
筑路歌声飞过来
千里凉山暖如春
军民团结情谊长

   
碳火通红迎霞光
咱为亲人烤衣忙
大军修路日夜忙
汗水浇得红梅开
。。。。。。

    舞剧的第二幕叙述的是铁道兵战士在收工回来时所看到的情景。

   
战士收工回营房
眼望帐篷闪红光
好象红云岩上飞
好象太阳落山岗

   
红云彩霞哪里来
碳火闪闪放光彩
阶级情谊暖胸怀
移山填海有力量
。。。。。。

    一九七零年七月一日通车的成昆线是中国铁路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从 富庶的四川盆地到险峻的云贵高原的崎岖路上,铁道兵和筑路工人们开 山架桥,修建了这一条世界上隧道和桥梁最多的铁路。以吕正操、郭维 成(曾是少帅张学良的秘书)为首的铁道兵一师、七师、八师、十师和铁 道部第二工程局一起,在这条1100公里长的铁道线上架设了近一千座桥 梁,全线桥梁的总长度占全线长度的百分之四十。

    由于我二舅所在的第二铁路工程局参加了修建成昆铁路,当时我们就知 道有这么一条纵贯大小凉山的神奇之路。那时不太清楚的是为什么国家 要在那丛山峻岭中去建一条铁路,而不在我的家乡也修一条。后来才知 道,成昆线的修建是整个三线建设战略的最重要部分,钢都攀枝花和西 昌琼海畔的卫星发射中心正位于这条铁路大动脉之上。家乡由于没有经 济和军事上的重要之处,交通一直很不发达,随着现代铁路运输的逐渐 衰落,家乡可能永无铁路,我们孩时的梦难以成真。

    9/6/2000


| 网站简介 | 合作伙伴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2000 All Rights Reserved - www.ChinaGoNet.com
webteam@ChinaGo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