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绿好



所有跟贴·加跟贴·论坛主页

送交者: 说两句 于 February 10, 2012 20:54:29:

回答: 仁兄论得好 由 草绿 于 February 09, 2012 23:01:56:

绝不敢说论啊。是言论自由还是文字狱,我也是就化学熊猫提出的这个大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
我很同情你父亲的遭遇,这是令人很失望沮丧的事情。导致“舆论的不当”的原因怎样去找也是一个不小的问题。
周五晚上,多说两句,聊天玩,

和你以及有些网友的中性立场不同,我是赞同方舟子的质疑考证的。可能是因为没有一个成熟的技术操作程序使得过程显得混乱。但我觉得这也没啥。台湾两党的竞选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一开始还打打闹闹乱作一团,现在不是也越来越成熟了么。总得有个过程,但是不能没有。
看网碰到过韩寒方舟子的事,但没太注意。直到看了红脖子和戈壁的帖子才去网上看看,也看了看有人写的评论文章。网上对韩寒17岁时写的成名作《三重门》的评价是”该书中融入了科学,文学,哲学,历史,宗教,艺术,民俗掌故等诸方面的知识“

我这里转抄别人的列举的两个《三重门》片段,如下:

“书就好比女人,一个人拿到一本新书,翻阅时自会有见到一个处女一样怜香惜玉的好感,因为至少这本书里的内容他是第一个读到的; 反之,旧书在手,就像娶个再婚女人,春色半老红颜半衰,翻了也没兴趣--- 因为他读的内容别人早已读过好多遍,断无新鲜可言。“

“没当官的人好比一群野狗,那官职宛如一根链条,一旦野狗群里有人当官,那野狗就俨然变成一只家狗,有了狂吠几声赶其他野狗的资本和身份。姚淑琴表面从容,暗地里不停记雨翔的名字,罪名是大声喧哗。倘若论单打独斗,野狗与家狗应该实力相当,但野狗往往打不过家狗是因为家狗有主人。“

不知你这个才女会怎么看。对我来说,如此生动深刻,老练辛辣的文笔,要是不说出处,告诉我是三十年代鲁迅先生写的我也信。

这第一个片段对我来说是全新的概念,因为我本来就没读过几本书,而且还几乎都是别人读过的旧书。要说有新书,那得把在吉大那几年每门课领的教科书算上。那种对“旧书在手“的感觉的描述我真是仰慕,因为毕竟生活经历有限,凭借自己的实感是无论如何也升华不出这样的想象。这就是为什么人要多读书么。读这这第二个片段,我更有感触。我喜欢狗,下乡那几年不但自己养了条狗,还经常玩别人家的狗。喂狗,逗狗,走到哪都带着狗。不要说时空穿越回那十六七岁的时候,除了抹挲狗,脑瓜子里一堆浆糊,就是今天读到这段,我也只能对作者敏锐观察和深刻联想的不凡叹为观止。人都说读是一回事,写又是另外一回事。在能写的后面,不知要有多少读的积累。就象这样的文笔,这得有什么样的文学功底和修养。十七岁能写出这样老练深刻的文字,在我看来,应该算是个神童,是非我这样的人能理解的奇迹。

但在看了戈壁君转的那个关于韩寒讲演的视频,我又很惊讶。那个视频里的韩寒已经是三十来岁了吧。怎么还像个孩子似的说话?语言内容的稚嫩让人很难和那十七岁时的文笔相关联。就拿这坛子上的网友说吧,我看到的是文化积累,文学修养就像是岁月在人的脸上刻下的皱纹,只会随着岁月和经历越来越深,可能会或变深或变浅或改变弯曲的形状,但却绝不会消失。戈壁,红脖子,老椰子,玩笑,还有你草绿,等等我就不一一提名的”文化人“,在这随便聊点什么,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文化修养和教育背景(自修也是教育)总会多多少少有一些自然流露,可见一斑。可反过来,带着岁月的刻痕装嫩,又那么自然,这是可能的吗?这是不是有违人成长的规律?这就是为什么我也有疑问了。

时代不同了,“反叛的个性” 也许不都是负面的影响,但愿韩的效应不会让青春期的初高中学生们在这个都想一夜暴富的时代也有了“证据”向家长回嘴,功课不好不去升学也能成名成家了。

差不多不早了,祝周末愉快!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可选项):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可选项):

URL(可选项):
URL标题(可选项):
图像(可选项):


所有跟贴·加跟贴·论坛主页